陇南日报:“山货大王”是怎样炼成的
名片
郑文山,康县兴源土特产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被人称为康县“山货大王”。2008年被评为“当代中国经营和管理优秀人才”;2009年被评为“中国创业之星”,在人民大会堂参加表彰大会,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今年荣获“全省劳动模范”称号。
事迹
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他骑着自行车走乡串户收购木耳。如今他经营着年生产销售各类土特产品300余吨、产值2500余万元、利润达200万元的康县兴源土特产商贸有限公司;与156户农户签订农林特产常年购销合同,与30户个体商户建立了营销关系。他是名副其实的康县“山货大王”。
●本报记者 温正平
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骑着破自行车,用麻袋装着杆秤走乡串户收购木耳,到现在创建起年生产销售各类土特产品300余吨、产值2500余万元、利润达200万元的商贸公司,郑文山被人称为康县的“山货大王”。
高考恢复的头一年,郑文山怀揣理想走进考场,但落榜了……
落榜后听人说康县黑木耳在外边很吃香,郑文山眼前一亮:收购贩卖土特产不也照样能赚钱吗?
郑文山说干就干,每天天不亮,郑文山就骑上自行车到几十公里外的阳坝等几个乡镇收购木耳、香菇、核桃、药材等土特产品。为了收到便宜新鲜的山货,有时一天要翻四五座大山,趟10多条河沟。渴了就喝点路边的山泉水,饿了就啃点出门时带的干馍。晚上赶回家,身体就像散了架一样。随便吃上一口饭,就和妻子将收回来的山货进行拣渣、筛选,然后用塑料袋封装,第二天拿到集市上摆摊销售。一年下来,郑文山净赚了一万元,这在当时是个不小的数目。就这样,郑文山一干就是10年。
1992年秋天,郑文山发现,街上出售的鲜核桃一公斤4.8元,而商店里的核桃仁一公斤24元,便想到只停留在“收购—出售”这样简单的环节上,是挣不了大钱的。他拿出仅有的2万元,又向银行贷了2万元款,在县城租了一间20平方米的铺面,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创业。为了打开市场,他白天到各乡镇农贸市场找货源,晚上进行产品的筛选、加工、包装,妻子在商店销售,3年时间下来,不仅还清了银行的贷款,还有了20万元的积蓄。
1996年,他又筹资200万元,在县城建起了占地900平方米,集食用菌、茶叶、药材等农副土特产品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经营实体——— 康县兴源土特产经销中心,中心下属一座加工厂和100平方米的商业铺面,拥有员工25人。加工和经营品种也发展到银耳、猴头菇、花椒、核桃油、橄榄油等40多个品种。
2004年,他注册成立了康县兴源土特产商贸有限公司,先后在兰州、天水、武都及周边县区设立了销售网点,市场拓展到天津、上海、北京、西安、成都、重庆等地。2012年营销量达到280吨,实现销售收入2086万元,实现利税188万元。公司“康耳”牌商标被评为甘肃省著名商标。
为了扩大加工规模,公司投资2086万元,建成了一座占地15亩,集农产品加工、研发、展销于一体的标准化农产品加工厂,年销售收入2500万元,实现利税8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60余个。
2012年12月,郑文山在“阿里巴巴”注册了农产品批发商城,2014年又建成“电子商务产品销售配送大厅”,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力争今年通过线上和线下运作,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达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目的。
为了圆家乡父老的致富梦,郑文山先后与156户农户签订了农产品和食用菌常年购销合同,与30户个体户建立了营销关系。
郑文山先后当选为陇南市第一、第二届人大代表,陇南市第三届政协常委,康县第七届政协委员,陇南市首届优秀青年企业家。2008年被评为“当代中国经营和管理优秀人才”;2009年被评为“中国创业之星”,并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了表彰大会,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今年被评为“全省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