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媒体看陇南】满满的全是“乡愁”:甘肃康县建设“村史馆”
新华社兰州6月5日专电(记者荣启涵 屠国玺)锈迹斑驳的煤油灯、手摇式粗布纺织机、浑圆的青石碾子……推开甘肃康县凤凰谷村村史馆的大门,仿佛走进时光隧道,一件件老物件记录了这个贫穷乡村的巨变。
村史馆,在学者眼中是乡村的“文化自觉”;在村干部看来,是告别贫困、记住艰辛的见证;在村民眼中,是存放家乡气息之地;在游子心中,是“乡愁”的味道。
凤凰谷村是甘肃省陇南市康县新建成的“美丽乡村”之一。这个位于秦巴山区深处的贫困县,在过去3年时间里让211个贫困村庄实现了“美丽”变身,不仅村容村貌“改天换地”,许多脱贫的产业也已经发展起来了。与此同时,康县着力推进村史馆建设,目前已有众多村史馆落成。
凤凰谷村村史馆,位于村活动室一层,面积不大,却存放了村里不少压箱底的“宝贝”。村支书史佐宏告诉记者:“有将近一百件展品,大大小小,都是村民自发捐出来的。”而如果需要讲解,每一个村委会的值班人员都可以为参观者进行解说。
走进村史馆,多幅“新旧风貌对比照”出现在墙上,这些照片记录了一个典型贫困村从旧日的土路土房烂泥塘到今天建起村民广场、开起旅游客栈的种种变化。
这个村子并不算大,但世代变迁留下了许多只属于这个村庄百姓的记忆和文化。自从村史馆建好后,不仅前来游玩的游人会走进去瞧瞧看看,来参观的本村百姓也不少。
“打工回来,都快不认识自己家了。”在兰州打工多年后返乡的史慧花说,这次回来她就不走了,打算开个农家乐。史慧花说,站在悬挂着“凤凰谷史记”的墙前,才知道原来她自幼生长的小村子有这么多的故事和坎坷,“村史馆虽然小,但满满的全是‘乡愁’啊!”
“有些劳作工具已经不用了,放在村史馆比闲置在家更有意义。”史佐宏表示,即便后代脱离了土地,也能在这里了解祖辈的劳动生产和生活,传承勤劳质朴的精神,“光靠口述是不够的,图像和实物更有说服力。”
“‘美丽乡村’建设让村容村貌发生了变化,但还得留住乡村独特的气质。”康县县委书记李廷俊说,村史不仅是当地生产力发展、生活习惯演变的记述,也是让村民产生认同共鸣和情感共融的具体载体,应该成为乡村建设的一部分。